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

古詩十九首-2000年前彳亍河邊的人

手上有一本”中國文選”,三十年前我A-Level 預科所修的中國文學教科書.香港大學中文系出版,細看前言,原來這一套課程遠在1955年開始應用.換句話說,到我八十年代初讀時,己經有三十載的驗證,即係掂啦 - 今時今日的新高中學制的中文科,經已改到沒有範文,只挑了幾百篇,美其名由校方老師自選教授,但只供參照,因為考的又未必是這麼的一批 - 咁樣浪費文化遺產,無以言,不惜美善,遑論承傳.

本來是想和那群東漢或不知年月文友白日夢握手的幽思,不料又扯到血肉横飛的教改現場;一切賴今不如昔,並非我的立場,只是今勻,必須敦起個款,聲聲慢叫可惜.

重未入正題.


***** *****

總之當日讀到”行行重行行,與君生別離,相去萬餘里,各在天一涯”又”青青河畔草,鬱鬱園中柳”或”一彈再三歎,慷慨有餘哀,”等.那群二千年前在河邊,市集,鄉舍中行行企企的人便活在面前.哪裡是古人?頂多是早生幾輩的祖先,那些感慨情懷都是如此生動鮮烈,最重要的是無須多少注釋,大家都明解.

在文學史的發展角度,同是出自民間的詩歌,古詩以五言的形式出現,取代了詩經時代的四言.一字之多,由音韻的應用及情感的抒發上,是中文表情達意的大變,從東漢通到今時.以後的七言也只是五言的演化,古詩與我們親,正在這五字經.(待續.)

5 則留言:

ali 提到...

為何將你咸豐年前的古文拿出來讀啊? 果真是發詩古之幽情?

thousandfalls 提到...

沒有古哪有今, 你追落去就知答案.又:是發思古之幽情.

ali 提到...

喔, 錯別字添!

sc 提到...

少年愛:生年不滿百,常懷千歲憂,晝短苦夜長,何不秉燭遊。

thousandfalls 提到...

SC,你知我知 呢啲先係真經典.

追蹤者

標籤